首页    备考资料    申论/写作    申论素材:新征程上的民生答卷

申论素材:新征程上的民生答卷

  一、领导人相关讲话

  习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相关综述——写好新征程上的民生答卷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到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顺民心、接地气,令社会充满期待。

 

民生“大礼包”丰厚扎实且覆盖面广

  面对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这份最新的民生“大礼包”丰厚扎实且覆盖面广,涉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单独列为一项工作任务并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凸显稳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政府工作报告从扩宽就业渠道的大盘和根本出发,直面就业结构性难题,体现了积极进取的政策导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说。

  公平与质量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两个关键词。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到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再到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等,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群体的现实关切,报告均进行了回应,体现了惠及所有孩子的施政理念。

  在医疗领域,继续致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报告提出,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等。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罗杰表示,改善医疗服务的相关政策,既坚持了持续稳步推进,又积极聚焦现实难点。对于近年来公众关心的异地结算、耗材价格昂贵、重大疾病治疗等均作出有效安排,问题看得清、措施提得实。

  此外,报告在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等方面,也提出一系列扎实举措。记者注意到,在谈到具体的民生目标时,报告注重以数据为引领,强调提质增效。

  例如,“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实在的举措,体现了民生温度。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难题、出实招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搭载民声民意的直通车,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2013年提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2016年首提“灵活就业”,再到2019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梳理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解难题、出实招,就业在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养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纵观近年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普惠型养老”,还是“互助性养老”“居家养老”,每一次新提法的背后,无不直指民生痛点,精准把握群众诉求。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2019年、2020年、2021年我国连续提高中央调剂比例至3.5%、4%、4.5%。与此同时,“省级统筹”“全国统筹”等措施相继出台,让养老金足额发放更有保障。

  医疗是民生之需。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分级诊疗体系”,2016年明确“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2017年提出“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再到2019年“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政策背后,是努力让老百姓得到更好医疗服务的不懈努力。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一项项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承诺,势必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让好政策落地见效,写好新征程上的民生答卷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继续书写好民生答卷,让这份最新的民生“大礼包”落实落地,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经济转型时代的中国发展,不仅需要高学历人才,同样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教授赵继认为,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也是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涉及多个部门,建议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牵头,协调各地和各部门厘清分工,落实责任,合力保障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就稳住了就业大局。”全国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学校长罗胜联表示,一方面,建议国家层面从顶层设计上尽快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出台相关引招毕业生优惠政策,让市场主体愿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高校也应用发展的眼光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对于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认为,药品集采让患者享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能让医院和医生将更多精力用于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集采可倒逼企业更加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以应对竞争,建议政府进一步扩大集采品种范围,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创新,尤其是原创性研究。”

  “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日益增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要继续压实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加大力度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快推进工伤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

 

办好民生事,百姓幸福满满的(民生共话)

  “前一阵,我为准备今年议案进行调研时,乡亲们说的话让我很有感触。他们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天翻地覆’。”3月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说。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从来都是两会关注的重中之重。过去一年里,中国继续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请他们谈谈这一年的民生改善。

 

“过去没啥可说的,咱们聊聊现在”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

  已经在红寺堡生活20多年的马慧娟是一位作家,也是生态移民搬迁的受益者。她告诉本报记者,这一年来她在弘德村多次走访调研,亲眼看到农民生活一天天变好,群众就业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以弘德村为样板,这种模式正在向整个红寺堡区推广。

  马慧娟说,“我想让他们聊聊过去,但他们说过去没啥可说的,‘十年九旱’‘十种九不收’。他们就想聊聊现在。”

  “民生温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欧彦伶着重强调了这个词。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罗城在2020年是最后一批整县整族脱贫的县,自从摘掉“穷帽”以来,全县的工作中心就转向了从巩固脱贫成果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让我们很感动的是,中央财政对我们的支持力度不减、强度不变。借此机会,我们在2021年继续将之前的产业托一把、拽一把,让它继续发展壮大,帮助老百姓把产业、产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欧彦伶说,针对当地传统的油茶、糖料蔗、桑蚕、山野毛葡萄等,当地出台了不同的产业扶持政策,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好处。

 

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保障民生,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出了不少“新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山东省委主委、山东省青岛市副市长栾新告诉记者,过去一年,青岛对民生的投入只增不减,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栾新举例,2012年,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一开始只涉及医疗,后来为参保居民增加了基本生活照料待遇,此前这个保险只覆盖城市居民,2021年正式覆盖到了农村。城乡统一,待遇保障更公平。“这是我们为共同富裕所作出的努力,对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来说,这方面的基本民生保障已经没有什么差异了。”

  栾新介绍,在青岛这个海滨城市,如今已经基本实现了“15分钟健身圈”的全覆盖,无论在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的小广场,老百姓都可以方便地使用健身设施。当地从资金和政策上努力保障,推动民生工程走在前沿。

 

就业,是很多地方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内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朗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她以内江的实践举例,位于成渝发展主轴中心的内江,是全国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内江市通过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以产业促就业,“产业内江”的打造为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饭碗”。

  陈朗说,近两年内江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目前已有初具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34家,并带动就业近5000人。今年初,大宇宙集团中国西南区域中心、韵达速递西南区客服中心等服务外包项目相继落户内江,又将新增岗位2000余个,产业发展“开门红”必将为群众就业开辟更加宽阔的新路子。

  数据显示了这一系列工作的可喜成果,2021年,内江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55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77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705人。

 

唤起“小家庭”对“大家庭”的热爱

  民生变化,通常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如何让老百姓发自内心支持社区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余梅颇有心得。

  比如老旧小区改造,便唤起了无数“小家庭”对“大家庭”的热爱。余梅发现,一开始是社区干、居民看,时间久了,居民主动参与进来,共同维护提升越来越美好的居住环境。“他们觉得,政府的民生工程,让我们的家改造得这么好,环境这么干净,生活这么便利,如果再有不文明现象就不合适了。于是,很多人自觉做起了社区环境的维护者。”

  这也要求,社区工作者心中真正想着老百姓的需求。余梅举例说,在梨树园社区,之前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时,用图纸规划好,同时现场征求并听取居民意见,进行合理调整,老百姓想搭“顺风车”解决的事,也会一并帮忙解决。比如在进行地下管网雨污分流等工程时,如果周边有路沿石小破损等,社区也会一并处理。“真正让居民感受到我们亮化美化优化环境的决心,这些细节就很重要,老百姓关注的小事一定要想办法协调解决,真正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

  当然,民生工作永远在路上,永远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欧彦伶介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还有很多基础设施短板需要补足。“我们过去欠账多,如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让乡村一天比一天好。”

  民生的可喜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已经书写红寺堡故事很多年的马慧娟注意到,如今媒体来红寺堡区的频率越来越高。“因为我们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一年一个样儿,甚至年初跟年尾都不一样,所以总有新鲜事可写。”

 

民生“大礼包”,分量十足诚意满满

  2022年,新的征程又将开启,民众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大礼包”充满期待。

  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代表委员表示,“大礼包”分量十足、诚意满满,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饱含民生关切之情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饱含着对民生的关切之情。

  “政府工作报告鲜明地体现出向基层倾斜、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倾斜的政策导向,汇聚了众多民生亮点,释放了许多利好消息。”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丁梅说,如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灵活就业人员群体规模逐年增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非常有必要。”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表示,“现在灵活就业人员存在‘不知参保’和‘无处参保’的问题,需要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提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便利性和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也关注就业工作。他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减税降费”。谢德体说:“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助企纾困的决心。企业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稳企业才能稳就业,稳就业才能稳民生。”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关乎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文爱华认为,在多元化的供应体系下,住房租赁市场能起到平衡供需结构的重要作用,改善广大居民的居住体验。

 

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如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诸多举措: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强化药品疫苗质量安全监管……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书记罗杰表示,“改善医疗服务的相关政策,既坚持了持续稳步推进,又积极聚焦现实难点。对于近年来公众关心的异地结算、耗材价格昂贵、重大疾病治疗等均作出有效安排,问题看得清、措施提得实。”

  “双减”是今年两会上的高频词汇。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拉开“双减”工作的序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认为,推进“双减”工作,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必须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学校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上多方面下功夫。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成为一件民生大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表示,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单元,但不少社区的养老服务有待提高。她建议,加快完善社区功能建设,对于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商业机构,可考虑给予政策倾斜或一定补贴,让老年人能够楼上居住、楼下就医。

 

举措务实信心更足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大礼包”实实在在、“干货”满满。代表委员表示,期待惠民政策尽快落地实施,提升幸福感。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报告提出的“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等举措充满期待。

  南存辉在调研中发现,“充电难、充电贵”成为制约很多家庭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阻碍之一。由于受城市总体充电网络规划缺失、小区用电容量紧张等因素制约,充电桩安装困难,充电桩的安装数量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增长速度。“老百姓呼唤更加智能、安装方便、成本低的充电设施。”南存辉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支持推广全域智能充电网发展模式,让新能源汽车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

  当前,国家着力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这些措施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印象深刻。他表示,提升生育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生育支持融入经济社会各项政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成本,实现生育保险法律制度的体系化,妥善解决育龄妇女的后顾之忧等。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南中源茶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韦波注意到预算报告提出,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安排1650亿元、增加84.76亿元,并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推进乡村振兴底子薄的地区倾斜。这些举措让韦波的信心更足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还是要靠产业发展。我准备发展茶旅一体化产业,用茶产业、布依族刺绣等助推旅游业发展。”

 

  三、相关评论——下更大功夫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评论员观察)

  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能力

  北京市强化党建引领,建设完善党群服务中心、楼宇驿站等,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多种服务;陕西延安市将共享餐厅建设列为重要民生项目,为老人、环卫工人、低保户等提供安全、实惠的饭菜;天津市规划搭建“城市大脑”,实现“一网管津城”,利用信息化手段赋能基层治理……近年来,各地推动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既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也增强了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去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政权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形成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除了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为基层减负也要同步推动,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创造更好条件。近年来,中央连续印发文件,聚焦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突出问题。比如,2019年首次被确定为“基层减负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也把“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明确为工作原则。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下移至基层,让基层干部从一些形式主义的案牍劳形中解脱出来,无疑是期待广大干部腾出手来办更多造福群众的实事,同时凝神聚力提升治理效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期待更加广泛多样,这对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不同工作目标的需要,维护群众不同的利益需求,避免顾此失彼。其次,要掌握创造性落实决策部署的能力。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能照本宣科、机械地执行政策,而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在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中寻找新的理念、思路、办法,在破解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中开辟新路径。

  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基层既是基础单元,又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只要广大基层干部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能力,就一定能维护好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