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备考资料    申论/写作    申论素材:共享理念类——一枝一叶总关情

申论素材:共享理念类——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落实惠民工程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民有所难,我必有助;民有所忧,我必有虑;民有所 求,我必有为”。每一项惠民政策落实的好坏与落实,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的利益和民生工程的建设。而基层干部作为落实惠民政策的最后一环,应该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始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作基层干部,应该始终把政策落实当做工作主心骨,从而真正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入基层,让惠民工程落实不缺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基层干部,如果只是不放下身段,只是走马观花地看,虚为委蛇地听,蜻蜓点水地查,不聚焦群众难点、痛点和堵点,向群众介绍惠民政策好处,群众就会对惠民政策就会不支持,最终导致惠民政策不惠民。无论是群众对厕改工作的抵触排斥,还是村村通工程进展缓慢,部分群众之所以会产生抵触情绪,主要是由于基层干部没有深入群众了解需求,没有对厕改等惠民工程进行详细具体的介绍,最终导致工作落实不下去,无法建设美丽乡村。因此,基层干部应该深入基层,了解需求,获得群众支持,为落实打好基础。

  重民生,让惠民工程落实不错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惠民政策的内容一定要关注民生,关注群众实际需求。无论是个税起征点调高, 让群众减负;还是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福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亦或是推进医养结合、社区养老,解决养老问题。这些政策受到百姓拥护在于真正关注民生,满足群众需求。既得繁花,亦生野稗。反观有些地方“手工割麦”、“乌龙拘留”、“一律关停”等简单粗暴的事件,损害了百姓利益,抹黑了政府形象,归根结底在于基层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没有真正制定符合群众需求的政策。因此,基层干部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实际满足群众需求的惠民政策,才能真正落实。

  办实事,让惠民工程落实不越位。“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习近平同志推崇的干部多在基层任职,级别不高但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活力。而这些民生小事的解决,关键靠基层干部的落实。下崖村厕改工作取得进展,引进PPP模式,也赢得群众支持,反观很多农村厕改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烂尾工程。政策落实不到位,关键在于基层干部后续服务、指导不到位,没有真正精准落实好政策,拉近群众和政策之间的距离。因此, 基层干部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真正将政策落实到位,为新农村建设凝心聚气。

  《慎言·御民篇》曰:“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对于惠民政的落实,基层干部要真正做到脚踏实地深入基层、办实事, 才能真正得到群众认可,提升群众幸福感。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切实加强创新基层治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近年来,各地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弱项,需要继续改进。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包括“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并提出了以“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并重的方法,为下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各地应深刻体会,切实践行。

  “尽力而为”是指以拼搏进取的态度,用全部的力量去做事。对基层治理工作而言,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现实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恪尽职守,尽力而为,但也有个别人遇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甚至把小事拖成大事,导致群众不满意。这是值得警惕的。“量力而行”是指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自身能力大小去做事。对基层治理工作来说,就是准确把握尺度,行稳步健,不能自不量力,好大喜功。否则,就会出现“狗熊掰棒,眼大肚子小”“贪多嚼不烂”现象,导致好心办坏事。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成为受益者、参与者、监督者。

  汇聚群众智慧,不断优化决策。现实中,针对社会矛盾外溢等治理难题,一些地方“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旧办法不适用、新办法不会用”现象并不鲜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基层治理的主体,应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等制度化实践,让群众参与“量力”,贡献真知灼见,使各项决策统筹各方利益诉求,凝聚群众智慧,找到“最大公约数”,更加精细化和科学。

  激发群众力量,推动基层治理。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事无巨细,基层政府再尽力,力量也毕竟是有限的,而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积极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完善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积极为基层治理“增力”。同时,注重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基础作用,引导、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公益事务,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

  接受群众监督,促进治理能力提升。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基层政府有没有尽力而为、是否量力而行,群众有着最真实的感受。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等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积极了解掌握群众意愿和诉求,认真检讨和校正治理思路举措,找实不足和差距,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自我革命精神“去短板”“补短板”,推动基层治理持续上层次上水平。

  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吹响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号角。各地要认真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并举,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全面推进基层治理扎实见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内在逻辑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人民”二字始终重于千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当前,各地坚持学史力行,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北京怀柔聚焦物业管理、城市环境、交通管理等,通过“干部直达现场”等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一批疑难复杂的重点民生诉求;江苏南京公布第一批项目清单,涵盖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政务服务改革等5方面20项内容;青海西宁确定实施10类30项重点民生实事,各区县结合稳定就业、公共服务等列出211项重点民生项目……一项项务实有力的创新举措,一张张“货真价实”的项目清单,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赤子情怀、始终如一的人民立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人民”二字始终重于千钧。可以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这样一张经典照片: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部队进入市区后,解放军战士严格执行“不入民宅”的规定,和衣抱枪露宿在雨后湿漉漉的街头。这是纪律严明的生动体现,更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的具体实践。百年来,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规定,到“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从“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的誓言,到“当好人民公仆”的号召;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宣示,到“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的勇毅,为了人民始终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宗旨,人民至上始终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百年来,为什么我们党能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充分证明,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果说,“一切为了人民”回答了我们党的价值追求问题,那么“一切依靠人民”则回答了我们党的力量源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回望历史,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承载着14亿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昂首迈步新征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我们这个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就一定能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0年的32189元;就业人数从1949年的1.8亿增加到2020年的7.5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有超过4亿并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组来自《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的数据,展现了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迈向共同富裕征程上创造的辉煌成就。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目标,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回溯历史,从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先富带动后富,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迈进,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循序渐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提出了前后连贯、与发展规律相契合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公布,旨在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之所以采取这种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方式,就是考虑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由此可见,我们既要看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因此要激发尽力而为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性,也要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要有量力而行的理性、稳中求进的务实,不因目标长远而消极懈怠,也不因过程漫长而拔苗助长,既打好攻坚战,也打好持久战,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特别是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尽力而为、全力以赴。如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如何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如何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实现共同富裕要尽力而为,就是不能等,看准了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具备条件就要尽力去做,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具备充分考虑发展实际的科学精神。无论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还是增加居民收入,抑或是制定帮扶政策推动乡村振兴,都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才能推动共同富裕持续取得新进展。

  面向未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尽力而为、积极回应群众所需,又量力而行、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不懈奋斗、永远奋斗,我们就一定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新的更大奇迹。